close

 

◎王俊凱醫師

 

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,全台約有20萬人罹患失智症,但其中竟有3/4的個案未接受適當地醫療。筆者發現,即使是醫療從業人員,也常忽略親友得到失智症的可能性,而只是當成自然老化或一般的情緒問題處理,所以療效常無法令人滿意。研究顯示失智症病人的照顧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,門診常出現一人失智全家就醫的情況,而照顧者身心俱疲導致自殺的案例也時有所聞,這實在是值得國人正視的問題。

 

罹患失智症的病人,認知能力會不斷衰退,終至無法自我照顧。然而,失智症伴隨的精神行為症狀(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,簡稱BPSD),才是造成家屬照顧的沉重負擔,使病人與家屬生活品質低落的主因。根據近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顯示:失智症病人早在發病前二十多年,便可偵測到不正常的生物標記,例如腦脊髓液中貝他類澱粉的濃度降低。然而,這些檢查目前在國內尚不普及即使早期發現也缺乏有效治療。相對於會逐漸惡化的認知能力,失智症病人的精神行為症狀卻能得到有效及安全的治療。以下藉由案例簡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及處理原則

 

攻擊問題:失智的張伯伯不愛洗澡,家人常在拉他進浴室的過程中衝突,張伯伯會因此罵人,甚至動手打人。照顧者須瞭解失智病人常因判斷力下降、難以控制情緒而造成攻擊行為。要學會辨認攻擊的誘發因素、攻擊前徵兆,了解需求並安撫情緒,正面衝突只會讓情況更糟。可以事先放好洗澡水,使用冷靜的語氣說話;或和病人一起淋浴、使用海綿擦澡的方式,輕柔的碰觸身體以避免負面反應。

 

妄想症狀失智的楊太太東西一不見就懷疑家人偷拿她的東西,認為食物被鄰居下毒而不敢吃,也會懷疑中風臥床的先生有小三而情緒激動。照顧者需瞭解失智病人這種脫離現實的想法是腦部退化的結果,並非有意和家人作對宜先安撫病人情緒,不對妄想的內容批評,適時引導病人至其他感興趣的話題轉移注意力。

 

重複行為:失智的李先生常忘記自己吃過飯,不斷詢問家人何時用餐,讓照顧的李太太感到不勝其擾。照顧者須嘗試釐清病人焦慮的致因,移去引發聯想的相關物件(例如看到餐桌或食物照片),若不得已可用少量食物滿足病人。常用藥物則須由照顧者保管,以避免重複服用的危險。對於重複的問題,可口頭簡短的回答,亦可用書面或圖畫表示,讓病人放心。

 

失眠問題:失智的趙媽媽白天常坐著打瞌睡,晚上精神卻很好,半夜甚至會自言自語,讓家人無法安眠。家人自行至藥房買安眠藥讓他服用,情況卻反而惡化,有時連家人是誰都搞不清楚。照顧者須注意失智病人常至多科就醫服用多重安眠藥,反而讓失眠情況更糟,應由固定醫師正確評估並統一處方為宜。要鼓勵病人白天多活動,若行動不便也應每日至窗邊接受日照刺激30分鐘,有利回復生理節律促進睡眠。

 

透過本文簡介,讀者應警覺周遭親友是否有罹患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的可能,及早接受評估與治療,如此可以讓病人渡過較有生活品質的晚年,也能大幅減輕家屬照顧的負擔。

 

(原載於振興醫訊第195期,March 2013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王俊凱醫師 的頭像
    王俊凱醫師

    王俊凱醫師的部落格

    王俊凱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